阅读纪录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
奥野宣之著,感觉记录目标和我类似,且对我的TN all in one计划很有用,遂记录部分要点心得供以后查阅。 —
大杂烩带来的启示 ◆ 根据使用笔记本10年以上的经验,我的感悟是“看似可用的用不得,看似没用的尽可用”。尤其是和工作没什么关系却十分有趣的剪报和笔记,大多成了创意的沃土。
自己亲手整理的信息才能活用 ◆ 你亲自制作的剪报,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,一般是不会忘记的。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,你可能会发现它们的用处。
先记下来,稍后再粘贴 ◆ 这时我们怎么做才好呢?可以暂时把要记的东西写在触手可及的纸张上,稍后粘贴在笔记本上。 ◆ 我的习惯是,尽量在当天就将它贴在使用中的笔记本上,当从口袋里拿出3天前的记录的时候,我会把它当作今天收获的资料,贴在今天的一页上。按照以记录日为准的时间顺序来考虑的话,就不会造成太大的混乱。
添加日期标签,按时间顺序记录 ◆ 但需要记住的一点是要添加日期。
写清文字轮廓 ◆ 为方便重读做准备
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 ◆ 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
用“葱鲔火锅式”笔记采访自己 ◆ 具体做法如下: ①将他人的发言、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等“来源于外部的信息”标上“○”后再逐条书写; ②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、自己想说的话,用“☆”标记后再写; ③不断重复①和②项内容。 ◆ 在参加研讨会时,本例提到的客观部分,也就是“○”的部分应该是每个人多少都会写到的。然而,大多数人不会去记录“☆”的主观内容,我觉得这样真的很可惜。
根据场合使用不同的笔 ◆ 根据场合使用不同的笔 ◆ 因此,首先自然而然形成的方法便是“让各种笔各就各位”。比如说,在课桌前,就要用到钢笔和铅笔;外出或者出差时,主要用油性圆珠笔;在非正式外出时,身上带一支像签字笔之类颜色鲜艳的笔出门。
用纪念品存储谈话内容 ◆ 利用杯垫来记录会话内容 在咖啡馆与人见面时,将一次性杯垫作为纪念品带回去,在上面写上关键字,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谈话内容。
从报纸中收集基础资料 ◆ 2025/10/08发表想法 作者好了解报纸…而且报纸已经成为他的一个固定信息来源了,可以据此收集、复盘、再设计如何收集整理信息。我的常用固定信息来源是什么呢? 原文:从报纸中收集基础资料
从周日版报纸上剪下综述和书评 ◆ 从周日版报纸上剪下综述和书评 周日版报纸最适合进行剪切与粘贴,这是因为周日版报纸中有很多综述报道和书评。
用腰封和补充卡片来补全笔记 ◆ 书的腰封上不仅有宣传语,可能还有目录或中心句(出版社编辑选择的段落)。将腰封剪成适当的大小再贴在笔记本上,就会让你感到自己确实是读过这本书的。
用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 ◆ 2025/10/08发表想法 原来如此。(这竟然对我是条很重要的指导?!我太关注内心了 原文:②比起感情更注重事实 日记重在记录内心的真实感受,或是“对人对事的自我反省”这样比较细微的心理感受。 与之相对,日志则重在纪实。虽然也有以抒发所感所想为主的时候,但大多为记录当天做了什么、吃了什么这种内容。
主动决定何时记录 ◆ 所以,在路上或者休息时,稍有空余时间,就可以记录下之前的行动,或是把能够唤起你记忆的东西贴上去。我推荐的方法是,在日常生活中,要经常写日志,内容包括以下三类。
比起结果,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 ◆ 2025/10/08发表想法 why?but ok~~ 原文:在工作中,即便没有得到成果,也要毫不气馁地做下去。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,做什么都看不到未来,即便如此,也必须保持那份工作热情,哪怕屡战屡败。
日常思考的潜在价值 ◆ 就算是无意义的想法也应该先记下来。因为判断笔记本上内容的价值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,而是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。
笔记是在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◆ 2025/10/08发表想法 好!!!!~~ 原文:思考与照片一样,量变会带来质变。
带着问题意识坚持记录思想 ◆ 2025/10/08发表想法 我真的非常支持!!!!让我自己认真想想! 原文:头脑风暴”和“开放式办公区域”的作用被高估了 “争论有助于拓展思路”并不是真的 沃兹尼亚克:“工作就要一个人做。” (摘自《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)
通过加工向创意“匍匐前进” ◆ 重读笔记时,要尽可能留下痕迹,比如在感兴趣的那一页上贴标签,但我一般会用我在第三章介绍的标记法(下划线、波浪线和画圈)来留痕迹。因为我们不会一直把标签带在身上,但是笔的话倒是一直带着的。 ◆ 2025/10/08发表想法 原来如此! 原文:“这个想法很重要,把它记到最新的笔记本上吧。”
10年后也能查找的数据库 ◆ 因为累积了10年的量,所以共有7000行之多,铺开来看的话长度惊人,但是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,因为这些数据仅供检索使用。
对索引数据去芜存菁 ◆ 设置索引数据的条目时,只需选择日后检索可能性较高的,例如以下内容。 ◆ 2025/10/08发表想法 不用前后一致,直接在某一刻去掉就好,这也是一个信息量 原文:我曾经将名片和外出就餐时获得的餐馆卡片添加到索引条目中,但是几年前,我放弃了。因为即便不添加名片,也可以通过邮件和网络搜索找到目标,而且我对四处品尝美食也不像之前那么感兴趣了。
后记 ◆ 任何人都能做出自己想要的笔记本。
— 他提到的几个点算是比较耳目一新的(我没想过。
比如记录的笔不要按功能来分(什么重点红色,次重点蓝色),就按照场景来分就好了,比如出差通常带油性圆珠笔,旅游可能带一支彩笔,在家可能…这样下次回顾时不仅能看到内容,还会想起自己是在什么情境下记录这些东西的。
比如不做任何分类,就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再做索引。分类对我来说太容易触发启动困难,而且我很爱丢三落四,实际上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线索,所以重点是每次都写下时间。
比如做纸质记录最大的目的其实是重读和多次思考,所以记录时也要为重读做准备(保证字体轮廓清晰,留出空位,在本子封面写上日期等等…)。当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读!!
比如不要总想着前后记录不一致显得不连贯,不用去反复调整,因为重读时看见变化产生本身也是一种信息…
妈呀,为啥这些话被他一说我就醍醐灌顶好像终于会写手帐了。日本人是不是天生就会写手帐…
而且,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只需要50分钟,太好读了,我就需要这样的工具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