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l about 《黑夜的狂欢》

**作者:**[韩]韩江 **阅读时间:**2025.4.8-4.12 是4月8日无意中翻开韩江的书。那天心情很差,经历了糟糕的上班日,下班前最后开的组会让我非常迷茫,有时我觉得如果上班无法给我成就感,至少也别太抽象。那天加完班,回家后我直接进了卧室,没有吃饭,趴在床上不停哭,哭了一会儿停下了,翻了个身,过一会儿又继续哭。在这样的心情中,我打开了韩江的“新书”《黑夜的狂欢》。 说是新书,其实是早期作品吧,据说并不如后期作品成熟,但对当天的我来说却十分够用。她对痛苦和沉重的刻画简直有一种天赋,当我沉浸在文字里时,就觉得那都不是我的“痛苦”了,它们被我取出来寄托进了书里,变成文字,重新进入脑袋,我慢慢平静下来。 那天我还留下了一句记录:

想自杀的夜晚,读韩江。 听着慈欣最后的独白,我脑海里一个原本模糊的事实变清晰了—— 她是没有未来的。 我不清楚是什么抹掉了如此年轻的她的未来,让她没有任何希望地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。我只知道她已经很疲惫了,像在全世界流浪了一千或两千年的人那样孤独。但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偶尔在慈欣脸上露出的笑容,疲于一切但决不放弃一切的纯洁且灿烂的笑容,会一瞬间魔术般抹去她的黑暗。看着这样的慈欣,我常惊讶地想,人怎么能如此没有希望地肯定这个世界?

这是在读前几篇时真实的感受。后来,我心情恢复了些,到周末,开始读最后两篇,不知道是心境改善还是真的,有所区别,突然觉得故事的一切都变得悬浮起来。 事后又仔细分析了下,感觉有几个原因,第一是这几篇短篇小说的叙事逻辑和方法都非常类似:正在发生一件事的同时不断穿插回忆,插叙,但又不够抽丝剥茧,到后面可能会读得疲劳。 第二点原因,嗯,前几篇的人,我感觉他们的痛苦是有脚的。他们的经历和故事非常具体,让人能去共情他们的感受,从而摸到痛苦的根。但最后两篇,他们的痛苦非常…飘渺?一方面是她的用词,或者是翻译用词,有些故弄玄虚。最后一篇,直到现在我都没理解它的意思。其次,大概就是我不认可他们的痛苦,或者说我不认可他们解释自己为何痛苦的缘由。 还有第三个原因我也不太确定。我在读最后两篇之前又读了些《流俗地》,我真的非常喜欢《流俗地》。但是我最喜欢的点大概有些浅薄,那就是我很喜欢她的比喻。黎紫书的比喻非常生动,是日常的,随处可见的,一点都不搬弄的。那就是非常准确的。虽然在此之前也觉得韩江的一些比喻让痛苦变得非常沉重,但再看后两篇,就觉得有点过于繁复,像一种僵硬地刻画吧。 我又想到,我不是故意要拿她们两个去对比,而是因为她们都非常恰巧用了同一个比喻,是比喻夜晚的灯光像廉价的钻石,在重读那段《流俗地》时我突然注意到这个惊艳到我的比喻,然后立刻把她们联系在一起。 唉,黎紫书真的是写的太好了。